爱游戏网页官方登录网址_TJGB破碎锤,破碎锤厂家,挖掘机液压破碎锤
行业动态
  • 趋势线交易系统四 管道线在趋势行情中的应用
    趋势线交易系统四 管道线在趋势行情中的应用 2024-12-14 12:50:47

      管道线又被称为返回线,是趋势线技术的另一种形式,其中一条是主趋势线,另一条就是管道线,管道线是主趋势线的平行线。它的画法如下图: 在上涨的趋势形成的初期,首先连接低点1、3画出一条上涨的趋势线引出一条直线与主趋势线平行,两条直线共同形成一条管道,把上涨的趋势的行情包含在管道线中。

      如果下一轮行情上涨到管道线所示),那么该管道线就成立了一半。如果这次折返一直跌回到主趋势线所示),那么该管道就基本上得到了确定。在下降趋势中,方向与之相反。

      上涨的趋势线是多头开仓的依据,而管道线则可以用作短线获利平仓的参考。虽然行情触及管道线往回折返时可以做空,但在这里不赞同逆势操作。可以在短线获利平仓后,行情回到上涨的趋势线处顺势再捡回多头头寸。管道线被试探成功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它就越可靠。

      如下图,价格到达管道线就向上折返,行情抵达趋势线时再向下继续运行,虽然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毛刺,但是并没有有效性,这些毛刺只是在一瞬间又回到了原来的趋势中。行情在既定的管道中按规律运行,直到有一天价格突破趋势线,行情发生逆转为止。

      如果上升管道线被突破,这说明该上升趋势开始加速,此时也可当作加仓的交易信号。如下图所示,行情突破管道线后开始加速,就在行情突破管道线的那个点顺势加仓多头头寸。加速行情开始后,也要相应地对趋势线和管道线进行重新的调整,这种行情后面会有讲解。如果行情无力到达管道线,这是上涨的趋势减弱的信号,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趋势即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加大了上涨的趋势被突破的可能性。

      如果行情突破管道线后开始加速,趋势线和管道线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下图: 行情价格从4点处向上突破管道线,在形成一个新的管道线的连线),再做出一条平行于管道线的连线),这样的调整画线更符合市场行情本身。

      管道线还能测算出价格的运行距离,两条边线发生任何一方的突破后,价格通常会顺着突破方向达到与管道宽度相等的距离

      。因此能够准确的通过管道的宽度,从管道边线的突破点算起,顺着突破方向得出价格运行的目标位。

      在管道线与趋势线的运用中,趋势线是最重要的,要以趋势线为主,其次才是管道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大跳水! 价格腰斩至年内最低, 还会再降! 许多上海人都爱, 网友: 等不及了

      卷到西班牙!一个华人老板的加入,让小镇五家超市每周营业时间暴涨118小时

      综合续航超1400km 奇瑞风云T11首台PT车下线 PLUS中型SUV 外观内饰均升级

      因没有USB-C接口 苹果将从明年开始停止在欧洲销售iPhone 14与SE系列手机

  • 【能源广角】远热能否解近冷
    【能源广角】远热能否解近冷 2024-12-14 12:50:34

      冬季供暖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百姓冷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今年冬季,世界在役最大火电厂大唐托克托发电厂至呼和浩特长输供热项目一期工程全部投运,供热主管道总输送长度达105公里,一举打破国内长距离供热纪录,并有效解决了呼和浩特市城区热源单一、热电联产比例较低等诸多问题。面对冬季用热需求一直增长的挑战,通过长距离热力管网将电厂热能输送至城市供暖,能否成为解决城市供热难题的有效途径?

      距离是供热的关键影响因子。传统意义上的供热半径,通常被定义在20公里以内,这样的设定主要基于热源传输效率和成本效益考虑。一方面,热能在传递过程中会有损失,随着距离增加,这些损失也会逐渐累积,进而影响供热效果。另一方面,热力管网直径和供热介质的流速等,也会影响供热半径。在以往技术条件下,20公里以内供热半径中,热源传输效率较高,成本相比来说较低。因此,热源多布局在城市附近,有的供暖锅炉甚至就设在居民小区中。

      随着城镇化率不断的提高,这样的供热布局遇到了挑战。在需求侧,由于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市人口和建筑面积持续不断的增加,再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用热需求持续攀升;在供给侧,热源建设受土地紧张、环保标准等多种因素制约,城市周边热源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用热需求。双向影响下,供热缺口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把视野打开,热源实际上并不稀缺。据机构调查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余热资源极为丰富,仅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余热资源,便可满足当前160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的能量需求。如果再加上钢铁厂、化工厂等余热资源,热源就更加充裕。据测算,在100公里半径范围内,70%的需热侧可找到比较合适热源,200公里半径内可实现供需平衡。破题的关键就在于长距离、低成本输热,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热源。

      长距离余热供暖作为一种新型供热方式,近年来已成为多地探索的新路径。除了呼和浩特,全国首个长输供热工程——大同古交兴能电厂至太原项目,已安全平稳运行数个供暖季。在呼伦贝尔,距离中心城区70多公里外的伊敏电厂,保障了呼伦贝尔市区1500万平方米供热需求。此外,济南、银川、石家庄、郑州、西安等省会城市目前也在做相关尝试。据统计,全国城镇集中供热面积中,长距离供暖占比逐年增加。

      从各地实践看,长距离输热已具备一定可行性和经济性。过去大家一致认为,输送距离越远,供热损耗越大,技术方面的要求越高,花钱也就越多。但目前来看,很多瓶颈已逐步突破,大温差长距离余热供暖就是核心技术之一。为保障供暖系统持续运转,热网对出水和回水温度有严格要求,以前两者温差较小,为保障足够的回水温度,热量抵达目的地能释放的热量十分有限。就像开车远距离送货,过去到目的地只能卸一半的货,如今借助大温差技术,将热网回水温度由通常的60摄氏度左右降低到20摄氏度左右,剩下一半“货物”也能应用尽用,明显地增强了长距离输热能力,大幅度降低了输热成本。

      不仅如此,相比新建热源项目,长距离供暖可利用存量热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投资所需成本。与小型燃煤锅炉供暖相比,大型热电供暖在环保性和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更具优势。长距离供暖通过利用清洁能源和余热资源,整体上减少了燃煤等化石能源消耗,缓解了天然气季节性供需矛盾,降低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益显著。

      推广长距离输热项目,重点是规模。长距离供暖项目需要铺设大量供热管网和相关配套设施,管道单位距离一次投资较大、运行成本也相比来说较高。保障项目的经济性,需要一定规模的供暖面积来支撑。据估算,在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供热面积达千万平方米以上,长输供热一般具备经济性。如果末端采暖面积低于该标准,长输供热并非最佳选择。

      “双碳”目标下,我们既要温暖过冬,又要蓝天白云,清洁供暖是重要发展趋势。大型电厂长距离余热供暖具有独特优势,在条件合适的地区,可为居民提供更清洁、经济的供热服务。随技术慢慢的提升和政策逐渐完备,用远热解近冷,有望成为未来城市供热的重要发展趋势。主管部门在规划热源布局时,应最大限度地考虑长距离供暖需求和特点,合理地布局热源资源,确保热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者:王轶辰 来源:经济日报)

      铁路12306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春运抢票开始”属平台营销炒作

      蓝皮书称中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 2035年有望达30万亿元

      欧佩克+再次延期减产,2025年国际原油市场走势如何?

      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十五五”这些产业如何发展?

      国家能源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

  • 黄毅:一位博士工匠的十年磨剑“笑傲世界”
    黄毅:一位博士工匠的十年磨剑“笑傲世界” 2024-12-14 12:50:23

      “ 20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矩形盾构机,是欧洲人发明的,我的中国同行却将这项古老的技术,赋予了新的生命。”

      这是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副校长、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Gunther Meschke近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宁波轨道类矩盾构”技术评价会上,对此项技术探讨研究的牵头者黄毅博士及其团队伙伴所作的赞誉。

      盾构(或称“盾构机”)素有工程机械的“航母”之称,可大范围的应用于城市轨道、地下管廊、铁路公路隧道等重大工程、基本的建设领域。

      黄毅是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生,2012年毕业后入职宁波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轨道”),同事们都称他"黄博",现为高级工程师,与盾构打了十几年交道。他说,宁波轨道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仅用4年时间,便顺利打通3条城市地铁线路。不过当时采用较成熟的圆洞单轨盾构技术,遇到狭仄的地下施工空间便难以适应,2013年底,在建设宁波地铁4号线公里线路位于宁波翠柏里老街区正下方,地下可用空间净宽不足14米,在如此狭窄的地下空间作业极为罕见,也是国际性难题

      在此期间,黄毅偕团队伙伴多次到欧美日等国的盾构同行调研考察,对日本技术尤为关注。他说,日本地铁大多在东京湾一带,与宁波的城市布局、地质构造有较多相似之处,其中日本推出的矩型盾构,采用全钢架支撑,虽然成本比较高,但能较有效的在地下狭窄空间施工,他们视若至宝不轻易示人。

      宁波轨道建设分公司党委书记黄贵彬说,我们最初想咬咬牙,从日本买一台“矩型盾构”成品装备,以缓解翠柏里燃眉之急,但日商却以“目前暂无出售计划”为由婉拒。黄毅说,即便能引进其他类似盾构机,对方也处处设防,开出严苛的条件。“事关卡脖子的高端装备与关键技术,不能指望也无法依赖外援引进。”

      为此,宁波轨道决定抽调精兵强将,尝试研发适合中国国情与宁波地质条件的“矩型盾构”,黄毅为一线技术负责人。他说,作为一项国际领先的重大课研项目,仅凭宁波轨道单打独斗不行,我们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大平台,参与的有上海隧道设计院、上海隧道工程公司、同济大学等众多一流高校学府、专业机构,组成国内顶尖的地铁盾构攻关团队,将轨道建设工地变成国际级大科研场。

      当时摆在黄毅与小组成员面前的有单圆单轨、双圆双轨、矩型双轨等多项国内外的盾构技术。他说,我们经过多方面利弊分析,可行性论证,对包括公认最先进的矩型盾构都予以排除。

      既然现行盾构结构都不行,能否考虑椭圆型?黄毅说,经应力计算及实验根据结果得出,其受力更合理、抗压力更强的结构,不是单纯的椭圆形,而是采用四段不同弧度的曲线,衔接成如同横放的鸭蛋,这便是今天名声远扬的“类矩盾构”技术的创意由来。

      对地铁建设来讲,“时间就是金钱”绝非虚言。黄毅与团队伙伴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协力攻关,仅9个月时间,宽11.83米、高7.27米,世界上首台截断面最大、掘进利用率最高的“类矩盾构”精彩亮相,宁波市将其命名为“阳明号”

      作为全新的技术装备,从实验厂出品到规模化应用,一定要通过可行性验证阶段,自不敢贸然先用在情况复杂的4号线上。黄毅说,我们想到地处近郊的3号线高塘桥出入段线 ,将原本准备开渠明挖的部份地段,改为类矩形盾构地下掘进。

      新出厂的“类矩盾构”运抵施工现场,上海隧道公司高级工程师潘涛说,我们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毕竟从工厂模拟到现场实操变数太大。果然首环试拼装便遇到“下马威”。按设计的基本要求,“类矩盾构”要将每环11片,每片重达数吨高强度钢砼管片,拼接成高7米、宽11米的“类矩环”空间,其精度需要控制在5mm以内,我们耗费多时未能如愿,只得请黄博来 “点拨”。

      黄毅在现场观察了两天两夜,终于察觉缺陷。原来随着盾构掘进,管片出现位置偏移,黄毅设计了限位器,将管片夹住定位。接着把拼装机原来各自运行的三个动作,串联成环臂式一个动作 ,使管片拼装精准控制在误差缝隙之内,这才恢复试验施工,闯过了起步难关。

      试验段初战告捷,整个团队移师4号线,也一气呵成,打通了曾被视为畏途的翠柏里超窄地下段。黄毅说,按原来实施工程的方案,仅地面拆迁补偿即需12亿元,而采用“类矩盾构”施工,可节省各类费用达11.4亿,且不拆房不扰民,施工进度快,实现社会、经济、环保等多方面良好效益。

      宁波地处我国东部沿海软土地带,地下土层含水率高达50%,比东京、上海等同类沿海大城市高出10%左右,是目前我国在建地铁中,地层含水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有人将此比喻为嫩豆腐打洞,认为宁波是座不适合建地铁的城市。”黄毅说。我们运用“类矩盾构”系列化技术工法,有效破解了世所罕见的地下海泥层软土开掘作业的国际性难题。

      因受到软土地基等因素的干扰影响,最初施工中几次发生多刀盘碰撞。黄毅说,此类问题国外也有遇到,他们较多采用停机再启动,但影响作业效率扭力受损较大。我们研究后,将大小刀盘分别作了刀形改进与结构调整,杜绝了刀盘交错现象。

      宁波地铁6号线江南路施工点附近,有三根大自来水管,轨道建设三部工程师张家硕说,我们按常规作了基坑钢管护壁,黄博巡查后认为不妥,说这些水管若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即更换能自动调节压力的智能支撑系统,还在水管沿线号线年多来,多次遭遇台风暴雨及东海大潮侵袭,由于采取周密的防控措施,迄今未发现任何异常。

      有专家认为,宁波轨道研发攻关的“类矩盾构”,是全球盾构领域真正意义上的首创与新技术革命。而作为一线“操盘手”,黄毅始终怀有一个信念与梦想,就是要将此“国之重器”,对标世界最前沿,精心打磨成精品极品。

      “类矩盾构”问世后,从1.0版到 5.0版,黄毅与小组成员不断深化研发迭代升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的改革创新。他说,最初推出的盾构刀盘体系,由两个“X型”大刀盘加一个“I型”小刀盘组合而成,3个刀盘同步作业,形成全断面百分百切削,这也是其独特优越性。

      此后运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通过程序预设,盾构机能自动调节工作速度与刀盘角度,增强了安全性可靠性。随技术、工法的一直在优化,盾构作业效率也大为提升,如管片拼装,最初每块作业时间需30分钟,后缩短为15分钟,现需仅5分钟。掘进速度则由原来每天的2-3米,达到现今每天10米,增加了三倍多。对此丰硕成果,黄毅说,我是农家子弟,深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舍此别无他途。

      黄毅还千方百计创新“类矩盾构”的应用场景,使其发挥更多的功能与效能。东钱湖地铁调度场线,原本采用明挖方案,不料动工时发现地下有条国防电缆,只得暂停下来。正当工程队一筹莫展之际,黄毅闻讯赶来,建议改为“类矩盾构”开掘,从电缆下面穿越而过。接着又将沙石建材堆成“人造山坡”,增加盾构施工要求的土层荷载,仅一个多月,就把几乎搁浅的调度场线号线丽园南路站的会车线,为争抢时间需单双轨同步相向施工,这使单圆洞与“类矩”洞有可能会出现“互吸”偏差。根据委托的地铁设计院模拟预期,偏差可能超过12厘米。

      “这难题全世界也找不到先例可作参考。”宁波轨道盾构部工程师刘腾去作汇报,黄毅建议将盾构轴线厘米。刘腾说,这个纠偏角度远低于测算估值,我们有些将信将疑。结果在真实的操作中反弹值为4厘米,两相抵冲仅1厘米之差,安然通过了最危险的交叉段,大伙喜出望外,又叹服不已。

      “类矩盾构”不停地改进革新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来自郑州、南京、杭州等众多城市的地铁同行,纷纷幕名前来学习考察,推广移植的先进的技术、工法,亦广受欢迎好评。

      在历时10年的不懈努力与坚守中,黄毅团队先后获得42项国内外专利,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占据了全球地铁盾构领域的制高点,成为真正的“遥遥领先”。黄毅说,目前面向六代机,我们仍在加强研发技术与储备,努力使“类矩盾构”这项高新技术,在国际竞争的赛道上,持续保持领军者的地位。

      作为浙江省劳动模范、国内地铁行业有影响的技术新秀,黄毅还发起成立了劳模创新联盟,集聚参与宁波轨道施工、设计、科研等20余家单位的劳模、技术骨干,交流探讨技术研及时解决一线难题,硕果累累。

      近日在宁波举行的阳明号“类矩盾构”技术成果评价会上,面对众多来自国内外的权威专家学者,黄毅作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各位“大咖”争相发言,对技术成果与主讲人深表赞许。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周创兵、韩国工程院院士李寅模、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梁春辉等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类矩盾构”作为中国首创性、原创性、国际领先的高端装备与施工工法,拥有无法替代的优势与广阔应用前景。

      原国际隧道协会副主席、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教授JamaIRoStami说,黄博士牵头研发的这项先进诱人技术,在欧美国家也有需求,尤其在欧洲许多古老的小城,道路狭小建筑密集,“类矩盾构”可为城市地下交通建设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作者:丹辰)

      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未来材料领域赛)在大连高新区开赛

      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未来材料领域赛)在大连高新区开赛

      到田野,到小城,探索更大的风土世界首届三联人文风土季“此时此地”系列活动于河南中牟圆满举办

      到田野,到小城,探索更大的风土世界首届三联人文风土季“此时此地”系列活动于河南中牟圆满举办

      @全国未来材料领域创新者!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火热报名中

      @全国未来材料领域创新者!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火热报名中

      20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矩形盾构机,是欧洲人发明的,我的中国同行却将这项古老的技术,赋予了新的生命。...

  • 沃土良田米粮川
    沃土良田米粮川 2024-12-14 12:50:14

      耕地,是万千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关乎着世代的生存与繁衍,伴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习着眼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今年10月在安徽考察时再次强调:“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

      殷殷嘱托,定向指路。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习重要指示,坚决扛起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治责任。今年以来,一连串“组合拳”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农田建设年度重点任务,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补助水平,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紧抓黑土地保护、酸化耕地治理,着力探索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为建设好耕地这个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打牢基础。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一先考虑东北地区、平原地区和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在这一前提下,下一步如何推进占我国国土面积2/3的丘陵山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关系着大量山区农民的福祉,是必须回答、必须答好的大问题。

      近日,记者调研发现,从皖南山区到陇中旱塬,处处粮田变良田,一幅幅荒土换新颜、再造米粮川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通过召开“板凳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减少“巴掌田”;通过就山引水,破解旱地缺水“紧箍咒”,为广袤乡野注入了无限活力

      在皖南,八分山水一分田,山山水水把耕地切割成不规则、不平整、不成片的碎田散田。这些田块规模不大、作业不便,种植效益低,撂荒风险大。

      推进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多次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维护好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把土地流转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提;要把握好工作时度效,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利民、富民、得民心的工程。

      记者在安徽歙县采访时看到,美丽的新安江畔,山水田园中,悠然吃草的黄牛,白墙灰瓦的古村落与非几何形状的田块交织,俨然一幅山水画。离岸边300米左右,就是歙县王村镇2023年刚建成的110亩高标准农田。这里沟渠硬化通畅,两侧是刚刚种下的油菜田。王村镇党委委员王健健和记者说:“等到油菜花开时这里会很漂亮,城里人都会来打卡拍照。”

      这处高标准农田原有田块232块,普遍为一分至三分大小的“巴掌田”,且因处在山脊延伸处而起伏不平,其中相当比例的农田一度无人耕种。由于这些田涉及太多农户,汪村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初就通过召开家家户户“板凳会”的形式,统一村民意见,减少“巴掌田”。

      田块平整连片后,昔日无人愿种的撂荒田重获新生,成为种粮大户抢着种的“香饽饽”。“现在这地,机器能进得去,用工、用肥也都少了不少。”歙县郑村胜红家庭农场负责人潘小刚和记者说,周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每亩流转费已达到900元,他流转的田到期后肯定还要续约。

      在相距不远的郑村镇槐塘村,稻田边上一间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让人眼前一亮。目光从咖啡馆向远处延伸,就是一块种着油菜的高标准农田。“这两年,乡咖、村咖特别火,边喝咖啡边赏田园风光成为一种时髦。”村党支部书记刘玉雷说,油菜和水稻轮作季节,城里人都喜爱在这里品咖啡。

      安徽泾县蔡村镇泉峰村,地处四面环山的山洼里。村党支部书记黄开明和记者说,刚开始开展田块整治时,先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同意的村民先整治,后来做了70亩田块整治示范田。看到示范田的效果后,起初不愿意整治的农民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进行田块整治。现在分步实施平整了1500亩农田,终于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了,每亩地节省的劳动力成本最少200元。

      “这里的农田之前都是‘巴掌田’,毫不夸张地说,以前拖拉机下田,都掉不了头。”安徽芜湖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种粮十余年的大户夏叶龙和记者说,自从当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后,田块平整,道路通达,旱能灌、涝能排,种地更加省心。

      安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简单地“小田并大田”,更不追求所谓的“一村一块田”。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说:“安徽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因形就势整合,既实现了适度规模、适宜耕作,又切实保障了农民特别是小农户的权益。”

      甘肃陇中地区处于祁连山余脉、黄土高原、六盘山交汇地带。缓山坡上千百年来修建的台塬梯田上,阳光倾洒,壮美如画。然而,挂在梁峁上、沟壑间的梯田,不仅缺水,还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

      引水上山,一直是定西人的梦想。早在1958年,定西10万民工肩挑背扛,誓要把洮河水“抬”上山,无奈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该工程最终被迫下马。此后,引洮圆梦历经坎坷。2013年,习专程考察引洮工程并作出“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的重要指示。

      “我们探索推行‘提水泵站+高位水池+田间管道’等灌溉模式,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建设引水上山工程,提水总高程差369米,让梯田成功喝上了洮河水。”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杜银山和记者说,引水上山也要践行农业节水理念,高位水池收集自然降雨,用好每一滴天上水,田间管道实现水肥一体精准灌溉,减少使用地下水。目前,安定区鲁家沟镇建成了1.14万亩高标准农田,马铃薯亩产由过去的2000多斤增至8500斤!

      九曲黄河弯又长,沃野千里五谷香。从荒草丛生到稻菽翻浪,皖南、陇中的实践充分证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治耕地之标,更能达增粮之本。荒土重生,丰盈了大国粮仓,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还田利用,一手握住减损,一手紧抓增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看不见”的地方,正发生着粮田到良田的质变

      2024年的梅雨季节,比往年更猛烈。6月下旬,安徽黄山、宣城、芜湖等地达到大暴雨量级。强降雨及山洪导致农田被毁、作物被淹、农户受损。梅雨过后,又迅速转为暴晒高温,形成涝旱急转。皖南梅雨季节,正值水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期,很容易形成“雨洗禾花”,尤其要注意低洼田块的排水防渍涝。

      安徽泾县黄村镇一处四面环山的高标准农田里,油菜已经蹿出绿油油的苗。种粮大户梅平宝种植260亩田,一季水稻、一季油菜。“去年只种了四五十亩,今年扩大种植培养面积,最重要的原因是农田灌排能力提高了。”梅平宝说。

      梅平宝种植的田块,以往强降雨导致积水难排,四五十亩已是排涝极限。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田边农渠毛渠与斗渠支渠相通,洪涝积水可以短时间排出。阻碍规模化种植的“瓶颈”被突破,梅平宝的心情也像灌排渠一样畅快多了。

      安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建设重点,立足省情农情,对照田块平整、通水通路等基础要求,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田间灌排体系、机耕生产道路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安徽省丘陵山区“巴掌田”被建设成为“一平二通”的高标准农田。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庆海 摄

      “皖南山区地势落差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也大,示范区初步达到‘一平二通’的标准,抗灾减灾能力上来了。”泾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剑说。

      在湖南益阳资阳区,种粮大户钟育贤回想起2013年刚流转土地种水稻时,还是直叹气。那年,资阳区遭遇了罕见的天气“烤”验,正值水稻需水时节,却赶上连续60多天没下雨,两季水稻亩产不足500公斤,钟育贤亏了几十万元。

      而今年,钟育贤的稻田同样经受了天气考验——暴雨来袭,“地里通了水渠,水来得快去得也快,稻子基本没遭灾,两季加起来收成有2000多斤。”站在田边渠旁,钟育贤高兴地说。

      防灾抗灾,着眼于减损;地力提升,更强调增产内功。在新东村,记者看到这个地方的农田装有自动喷淋设备、畜禽粪污资源液化池等多种设备,夏叶龙正在查看油菜长势。

      新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本身就有地力提升的内容安排,同时还叠加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这让夏叶龙彻底省心了。“这块田我种了10多年,可以感觉到地是越来越薄了,有机肥还田来得正是时候。”夏叶龙和记者说,今年水稻亩均增产约100斤,有了“肥田”这个底子,他下定决心种植一个心仪已久的水稻新品种,往高品质水稻方向发展。

      提升耕地质量不似土地平整、引水上山那样显见,也看不到水、路、林、电等工程,但是,有土斯有粮,通过培肥改良能轻松实现土壤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大幅度提升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是实实在在的质变。

      高标准农田既要建好,更要管好。安徽逐步探索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投入、多模式并行的“集体组织管护+受益主体管护+市场化管护”相结合的农田管护格局。甘肃出台我国首部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以立法形式明确了高标准农田的管护责任。河南则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管护奖补资金,全省充实“一长两员”队伍,井长、管护员、维修员达到13万人,为中原粮仓保驾护航。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崭新起点,在良田的基础上,智慧农业蓬勃起势,种粮主体多元汇聚,高标准农田正深刻重塑农业生产流程和生产关系的“田下之变”

      八级网格体系把大片农田具体为一个个小小的方格单位,天空地人机智能感知系统实时监测农情,大数据融合处理分析支撑人工智能决策为每一块田、每一时段提供最佳种植方案,这是典型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但必须基于一个重要前提:高标准农田。

      “智慧化的基础是数字化,最基本的数据就是土壤信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赵洪龙和记者说,伏羲农场土壤传感器会定期收集土壤养分信息并传入平台,墒情肥情一目了然,人工智能数据决策系统会自动对这一些数据信息做综合处理分析,给示范区的农户提供种植意见,农户根据提醒在手机端操作,就能够精准施肥浇水了。

      如此种田,手机成为新农具、数字成为新农资,田还是几千年前的那块田,但又有了翻天覆地的“田下之变”,古老而传统的农业生产被智慧重塑。

      冬日的暖阳下,记者驱车行驶在甘肃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周家梁村,车窗外就是接连成片、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置身其中,谁又能想到,兰州新区所在的秦王川盆地曾是“十里不见树”的千古旱塬。

      为了多打粮,上个世纪,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发明了一种提升地力的“土办法”——大面积铺砂石、压田保墒,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砂地”。直到上世纪末“引大入秦”工程建成通水,秦王川盆地才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粮食亩产由60公斤提高到了400公斤左右。

      “然而,常年大水漫灌,年均降水量只有2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导致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慢慢的变多,这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产量影响很大。”中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局长王瑞说,对此,园区采用国内先进灌溉设备系统,将“大水漫灌”变革为智能化、精细化的灌溉。试验种植马铃薯、高粱、玉米等32个品种的耐盐碱作物,今年种植的玉米品种最高亩产达1036公斤,小麦亩产达500公斤。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兰州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代建制,即由农林水务部门负责实施,委托园区国有集团公司代建,“统一流转,集中规划;统一代建,集中实施;统一运营,集中管护”,打破原有地块、沟渠和道路界限,整区域进行集中整治,一体化配备节水设备。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兰州新区农业带来了新的气象,其背后则是耕地三权分置下的农业经营体系变革:代建国有公司依据农户种植意愿,将农田“一分为二”,即划分为农户自种区和大田作业区两大类,农户自种区留给想要自种的农户继续耕种,大田作业区由公司自主经营,兼顾小农户权益和规模化效益。

      在皖南,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期同步考虑土地经营安排。高标准农田建成之后,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通过流转费的水涨船高享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红利;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农户,因为种植收益的提高而获得更多分红;那些希望自己耕种的农户,则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起来。

      “以前没搞高标准农田时,农民想让我们去服务,我都不乐意去,划不来。”安徽泾县益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享兵如今觉得“划得来”了——路畅通、田平整,同样作业,成本大大降低。

      从皖南大户“抢着流转”,到陇中农田“一分为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程中,农业经营体系变化随行,在一块块微观的田块上上演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然,在这些变化中,农民特别是小农的愿望始终都是朴素的,多打粮、多赚钱的诉求应该被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随着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设标准逐步的提升,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面积已超过10亿亩,建成区粮食产出能力提高了10%~20%,机械化水平也比一般农田至少高出15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沃土遍山岗,稻谷泛金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场宏大工程中,变化远不止农田本身,扎根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体系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这种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赋予了高标准农田更深层的意义、更洪荒的力量,使之得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打开农民致富之门,延续数千年农耕文明,在中国大地上再造米粮川。

      耕地,是万千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关乎着世代的生存与繁衍,伴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起与衰落。

      习着眼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今年10月在安徽考察时再次强调:“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江淮粮仓,扛牢粮食保供责任。”

      殷殷嘱托,定向指路。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习重要指示,坚决扛起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治责任。今年以来,一连串“组合拳”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农田建设年度重点任务,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补助水平,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紧抓黑土地保护、酸化耕地治理,着力探索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为建设好耕地这个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打牢基础。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一先考虑东北地区、平原地区和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在这一前提下,下一步如何推进占我国国土面积2/3的丘陵山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关系着大量山区农民的福祉,是必须回答、必须答好的大问题。

      近日,记者调研发现,从皖南山区到陇中旱塬,处处粮田变良田,一幅幅荒土换新颜、再造米粮川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通过召开“板凳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减少“巴掌田”;通过就山引水,破解旱地缺水“紧箍咒”,为广袤乡野注入了无限活力

      在皖南,八分山水一分田,山山水水把耕地切割成不规则、不平整、不成片的碎田散田。这些田块规模不大、作业不便,种植效益低,撂荒风险大。

      推进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多次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维护好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把土地流转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提;要把握好工作时度效,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利民、富民、得民心的工程。

      记者在安徽歙县采访时看到,美丽的新安江畔,山水田园中,悠然吃草的黄牛,白墙灰瓦的古村落与非几何形状的田块交织,俨然一幅山水画。离岸边300米左右,就是歙县王村镇2023年刚建成的110亩高标准农田。这里沟渠硬化通畅,两侧是刚刚种下的油菜田。王村镇党委委员王健健和记者说:“等到油菜花开时这里会很漂亮,城里人都会来打卡拍照。”

      这处高标准农田原有田块232块,普遍为一分至三分大小的“巴掌田”,且因处在山脊延伸处而起伏不平,其中相当比例的农田一度无人耕种。由于这些田涉及太多农户,汪村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初就通过召开家家户户“板凳会”的形式,统一村民意见,减少“巴掌田”。

      田块平整连片后,昔日无人愿种的撂荒田重获新生,成为种粮大户抢着种的“香饽饽”。“现在这地,机器能进得去,用工、用肥也都少了不少。”歙县郑村胜红家庭农场负责人潘小刚和记者说,周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每亩流转费已达到900元,他流转的田到期后肯定还要续约。

      在相距不远的郑村镇槐塘村,稻田边上一间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让人眼前一亮。目光从咖啡馆向远处延伸,就是一块种着油菜的高标准农田。“这两年,乡咖、村咖特别火,边喝咖啡边赏田园风光成为一种时髦。”村党支部书记刘玉雷说,油菜和水稻轮作季节,城里人都喜爱在这里品咖啡。

      安徽泾县蔡村镇泉峰村,地处四面环山的山洼里。村党支部书记黄开明和记者说,刚开始开展田块整治时,先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同意的村民先整治,后来做了70亩田块整治示范田。看到示范田的效果后,起初不愿意整治的农民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进行田块整治。现在分步实施平整了1500亩农田,终于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了,每亩地节省的劳动力成本最少200元。

      “这里的农田之前都是‘巴掌田’,毫不夸张地说,以前拖拉机下田,都掉不了头。”安徽芜湖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种粮十余年的大户夏叶龙和记者说,自从当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后,田块平整,道路通达,旱能灌、涝能排,种地更加省心。

      安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简单地“小田并大田”,更不追求所谓的“一村一块田”。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汪学军说:“安徽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因形就势整合,既实现了适度规模、适宜耕作,又切实保障了农民特别是小农户的权益。”

      甘肃陇中地区处于祁连山余脉、黄土高原、六盘山交汇地带。缓山坡上千百年来修建的台塬梯田上,阳光倾洒,壮美如画。然而,挂在梁峁上、沟壑间的梯田,不仅缺水,还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

      引水上山,一直是定西人的梦想。早在1958年,定西10万民工肩挑背扛,誓要把洮河水“抬”上山,无奈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该工程最终被迫下马。此后,引洮圆梦历经坎坷。2013年,习专程考察引洮工程并作出“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的重要指示。

      “我们探索推行‘提水泵站+高位水池+田间管道’等灌溉模式,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建设引水上山工程,提水总高程差369米,让梯田成功喝上了洮河水。”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杜银山和记者说,引水上山也要践行农业节水理念,高位水池收集自然降雨,用好每一滴天上水,田间管道实现水肥一体精准灌溉,减少使用地下水。目前,安定区鲁家沟镇建成了1.14万亩高标准农田,马铃薯亩产由过去的2000多斤增至8500斤!

      九曲黄河弯又长,沃野千里五谷香。从荒草丛生到稻菽翻浪,皖南、陇中的实践充分证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治耕地之标,更能达增粮之本。荒土重生,丰盈了大国粮仓,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还田利用,一手握住减损,一手紧抓增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看不见”的地方,正发生着粮田到良田的质变

      2024年的梅雨季节,比往年更猛烈。6月下旬,安徽黄山、宣城、芜湖等地达到大暴雨量级。强降雨及山洪导致农田被毁、作物被淹、农户受损。梅雨过后,又迅速转为暴晒高温,形成涝旱急转。皖南梅雨季节,正值水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期,很容易形成“雨洗禾花”,尤其要注意低洼田块的排水防渍涝。

      安徽泾县黄村镇一处四面环山的高标准农田里,油菜已经蹿出绿油油的苗。种粮大户梅平宝种植260亩田,一季水稻、一季油菜。“去年只种了四五十亩,今年扩大种植培养面积,最重要的原因是农田灌排能力提高了。”梅平宝说。

      梅平宝种植的田块,以往强降雨导致积水难排,四五十亩已是排涝极限。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田边农渠毛渠与斗渠支渠相通,洪涝积水可以短时间排出。阻碍规模化种植的“瓶颈”被突破,梅平宝的心情也像灌排渠一样畅快多了。

      安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建设重点,立足省情农情,对照田块平整、通水通路等基础要求,优先开展田块整治、田间灌排体系、机耕生产道路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安徽省丘陵山区“巴掌田”被建设成为“一平二通”的高标准农田。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庆海 摄

      “皖南山区地势落差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也大,示范区初步达到‘一平二通’的标准,抗灾减灾能力上来了。”泾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剑说。

      在湖南益阳资阳区,种粮大户钟育贤回想起2013年刚流转土地种水稻时,还是直叹气。那年,资阳区遭遇了罕见的天气“烤”验,正值水稻需水时节,却赶上连续60多天没下雨,两季水稻亩产不足500公斤,钟育贤亏了几十万元。

      而今年,钟育贤的稻田同样经受了天气考验——暴雨来袭,“地里通了水渠,水来得快去得也快,稻子基本没遭灾,两季加起来收成有2000多斤。”站在田边渠旁,钟育贤高兴地说。

      防灾抗灾,着眼于减损;地力提升,更强调增产内功。在新东村,记者看到这个地方的农田装有自动喷淋设备、畜禽粪污资源液化池等多种设备,夏叶龙正在查看油菜长势。

      新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本身就有地力提升的内容安排,同时还叠加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这让夏叶龙彻底省心了。“这块田我种了10多年,可以感觉到地是越来越薄了,有机肥还田来得正是时候。”夏叶龙和记者说,今年水稻亩均增产约100斤,有了“肥田”这个底子,他下定决心种植一个心仪已久的水稻新品种,往高品质水稻方向发展。

      提升耕地质量不似土地平整、引水上山那样显见,也看不到水、路、林、电等工程,但是,有土斯有粮,通过培肥改良能轻松实现土壤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大幅度提升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是实实在在的质变。

      高标准农田既要建好,更要管好。安徽逐步探索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投入、多模式并行的“集体组织管护+受益主体管护+市场化管护”相结合的农田管护格局。甘肃出台我国首部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以立法形式明确了高标准农田的管护责任。河南则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管护奖补资金,全省充实“一长两员”队伍,井长、管护员、维修员达到13万人,为中原粮仓保驾护航。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崭新起点,在良田的基础上,智慧农业蓬勃起势,种粮主体多元汇聚,高标准农田正深刻重塑农业生产流程和生产关系的“田下之变”

      八级网格体系把大片农田具体为一个个小小的方格单位,天空地人机智能感知系统实时监测农情,大数据融合处理分析支撑人工智能决策为每一块田、每一时段提供最佳种植方案,这是典型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但必须基于一个重要前提:高标准农田。

      “智慧化的基础是数字化,最基本的数据就是土壤信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赵洪龙和记者说,伏羲农场土壤传感器会定期收集土壤养分信息并传入平台,墒情肥情一目了然,人工智能数据决策系统会自动对这一些数据信息做综合处理分析,给示范区的农户提供种植意见,农户根据提醒在手机端操作,就能够精准施肥浇水了。

      如此种田,手机成为新农具、数字成为新农资,田还是几千年前的那块田,但又有了翻天覆地的“田下之变”,古老而传统的农业生产被智慧重塑。

      冬日的暖阳下,记者驱车行驶在甘肃兰州新区中川园区周家梁村,车窗外就是接连成片、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置身其中,谁又能想到,兰州新区所在的秦王川盆地曾是“十里不见树”的千古旱塬。

      为了多打粮,上个世纪,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发明了一种提升地力的“土办法”——大面积铺砂石、压田保墒,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砂地”。直到上世纪末“引大入秦”工程建成通水,秦王川盆地才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粮食亩产由60公斤提高到了400公斤左右。

      “然而,常年大水漫灌,年均降水量只有2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导致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慢慢的变多,这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产量影响很大。”中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局长王瑞说,对此,园区采用国内先进灌溉设备系统,将“大水漫灌”变革为智能化、精细化的灌溉。试验种植马铃薯、高粱、玉米等32个品种的耐盐碱作物,今年种植的玉米品种最高亩产达1036公斤,小麦亩产达500公斤。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兰州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代建制,即由农林水务部门负责实施,委托园区国有集团公司代建,“统一流转,集中规划;统一代建,集中实施;统一运营,集中管护”,打破原有地块、沟渠和道路界限,整区域进行集中整治,一体化配备节水设备。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兰州新区农业带来了新的气象,其背后则是耕地三权分置下的农业经营体系变革:代建国有公司依据农户种植意愿,将农田“一分为二”,即划分为农户自种区和大田作业区两大类,农户自种区留给想要自种的农户继续耕种,大田作业区由公司自主经营,兼顾小农户权益和规模化效益。

      在皖南,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期同步考虑土地经营安排。高标准农田建成之后,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通过流转费的水涨船高享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红利;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农户,因为种植收益的提高而获得更多分红;那些希望自己耕种的农户,则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起来。

      “以前没搞高标准农田时,农民想让我们去服务,我都不乐意去,划不来。”安徽泾县益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享兵如今觉得“划得来”了——路畅通、田平整,同样作业,成本大大降低。

      从皖南大户“抢着流转”,到陇中农田“一分为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程中,农业经营体系变化随行,在一块块微观的田块上上演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然,在这些变化中,农民特别是小农的愿望始终都是朴素的,多打粮、多赚钱的诉求应该被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随着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设标准逐步的提升,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面积已超过10亿亩,建成区粮食产出能力提高了10%~20%,机械化水平也比一般农田至少高出15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沃土遍山岗,稻谷泛金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场宏大工程中,变化远不止农田本身,扎根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体系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这种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赋予了高标准农田更深层的意义、更洪荒的力量,使之得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打开农民致富之门,延续数千年农耕文明,在中国大地上再造米粮川。

  • 有奖快来!“匠心引领·工创未来”2024年漳州市职工文创设计大赛火热征集中
    有奖快来!“匠心引领·工创未来”2024年漳州市职工文创设计大赛火热征集中 2024-12-13 06:38:11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理念,塑造漳州优秀文化形象,搭建职工文创交流平台,聚焦全市职工文创新成果,全方面提升漳州城市文化渊源与影响力。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匠心引领·工创未来”2024年漳州市职工文创设计大赛。

      本次活动面向漳州市广大职工群众征集文化创意作品,评选出一批在载体、形式、设计风格等多方面有新意有亮点的文创设计产品,激发职工文化创造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更好赋能新时代建设。

      本次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单位团体或个人均可选送作品参加。设计师、企业、设计协会、机构均可参加,参加作品数量不限。可独立创作,也可组队参与。

      所有作品必须结合漳州地域文化特色,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出发点展开设计,作品要求有鲜明的创意性,结合我市文化地域特色开展创意设计并充足表现劳模、大国工匠的创新精神。

      体现漳州工业原创设计,对接省“五”产业新体系,结合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9+5”产业,比如,食品加工、石油化学工业、建材家居、冶金新材料等产业。

      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创新运用。包含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农业、智慧城市、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机器人等领域。

      注重服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模块设计,包含制造业生产、效率办公、城市服务、交通出行、休闲娱乐、社交通讯、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物流等领域的数字产品与服务流程设计。

      注重人文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用产品设计,包含文教用品、餐饮器皿、家具灯具、礼品饰品、器物包装、时尚穿戴等领域的产品设计。

      面向全民健康、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方向的公共卫生用品、个人防护用品、医疗急救产品、环保设计产品等。

      挖掘漳州市文旅文化内涵,结合各县区资源禀赋、特色产业、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开发设计具有时代特色、实用美观的文创产品和旅游伴手礼。

      体现漳州农产品、茶文化和海洋经济产品的原创设计作品。包含但不限于农业文创产品、创意景观、果蔬盆栽等产品设计。以农产品或其周边为原料,在传统农业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增加其审美性、文化性和观赏性,能够反映农耕文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投稿方式:通过线上链接或小程序进行报名参赛。作品名称统一命名格式:投稿类别+姓名+作品名称。

      2.作品要求提供不少于3张设计效果图,设计图需全面展示作品的三视效果。单张规格为A3尺寸(29.7cmX42cm),格式为JPG文件,分辨率为300dpi,每张图片不超过5MB,不限直式横式。单件作品提交照片不超过5张,系列作品提交图片数量不超过10张,图片应多角度展示,尽可能展示作品全貌和设计特色,版面或照片力求清洁完整,作为在线初审及宣传推介使用。

      3.以上每件设计作品需在稿件上标注详细的设计说明和产品介绍,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信息:作品名称、设计思路、亮点特色、尺寸详情、适用场景、工艺材质、目标人群。

      1.入围终评的作品原则上应提交实物样品(工会IP形象除外)如作品确没办法提供实物样品的,应提供模型、小样、设计图纸等,设计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将实物作品或模型、小样、图纸等寄送至指定评审现场。实物作品在提交时应自行包装完好并在包装外部标注作品编号及名称等信息。

      2.作品相关衍生应用、产品外包装及相关文宣介绍材料应一并以U盘光盘等方式提交(外包装最长处不允许超出50公分)。

      3.设计者所提供实物样品,原则上不予退回。邮寄实物样品产生的邮费由设计者自理,组委会一律不接收到付件。

      入围作品将通过公众号进行点赞或投票排行,主办方将择优进行实物投产及销售。

      本次活动共征集五个类别,分别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入围奖6名。

      (一)作品设计方应对参与活动的作品拥有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或外观设计专利等知识产权,作品不得侵犯任何一方的知识产权或其它权利。凡参与评选作品侵犯任何一方的知识产权或其它权利,如剽窃作品、窃取商业机密等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由活动参与者自负,主办方有权取消其评选资格。

  • 大赛细则 “慕思杯”全国软体家具设计大赛
    大赛细则 “慕思杯”全国软体家具设计大赛 2024-12-13 06:38:01

      为推动我国家居行业设计创新水平提升,促进校企间产教融合发展,助力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家具协会、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举办2024“慕思杯”全国软体家具设计大赛,旨在发现和表彰在软体家具设计领域具有卓越设计水平和创新精神的作品,激发中国家具行业软体家具设计新秀的涌现,为亿万家庭打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7年,始终致力于人体健康睡眠研究,专门干整套健康睡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业内创新打造了“量身定制个人专属的健康睡眠系统”,目前,慕思线下睡眠体验馆已覆盖全球14个国家,为千万客户提供健康睡眠体验,同时拥有覆盖寝具全品类的产品矩阵,涵盖智慧睡眠、意简、蓝奢、0769、3D、凯奇、歌蒂娅、凯锐、儿童、DeRUCCI HOME、慕思今晚等产品系列。

      (一)软床单品或卧室空间组合(床架、床头柜、床尾凳、单椅、梳妆台、梳妆凳、边柜)皆可

      (一)软体风格家具和配套品(直排沙发、异型沙发、功能型沙发、智能型沙发,客厅、餐厅配套品等。)

      主办单位: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家具协会、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获奖公布:2025年3月在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家具协会官方网站公布;

      ①创新性:作品设计理念独特,概念新颖,创意性优异,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提供新的使用体验。

      ②效能性:作品具备良好的材料选择,耐用性和可靠性俱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其功能,使用户得到满足需求,并能有效改进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设计表现:产品效果图、场景图、细节图等表现真实美观,完整,较好的表达设计效果和细节。

      ④产品可制造性:设计作品是不是满足生产制造工艺和要求,还有是不是能够在成本合理的情况下进行批量生产。

      参赛者随意选择软床或者沙发进行创意设计。其中软床须搭配床头柜,组合设计。

      排版内容需包含:产品六视图、主要尺寸图、材料搭配、设计定位、设计说明等。请以“套床/沙发效果图-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命名图片。

      排版内容需包含:体现产品在使用场景中的效果图、场景搭配以烘托产品使用效果,防止以场景为主,弱化设计主体的排版效果。请以“套床/沙发场景图-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命名图片。

      必须在大赛指定的模板文件内进行排版,尺寸为A2(420mm×594mm),横向,图纸格式为JPEG,分辨率为350DPI,图片大小不超过5M,以适合印刷等制版要求。版面内除标注设计名称外,不得出现作者姓名和与作者相关的其它信息。

      将《参赛报名表》、《参赛声明确认书》及设计图打包为一个压缩文件。请将文件命名为“套床/沙发-单位名(学校名)-作品名称-作者姓名”。邮件主题为“慕思杯参赛作品”,发至E-mail:。

      (一)评分标准:创新性(40%)、可制造性(20%)、效能性(15%)、设计表现(15%)、可持续性(10%);

      (二)评审组委:大赛评审委员会将由行业专家、院校学者、资深设计师组成;

      2、参赛选手在申请表中的导师一栏填写上其姓名,导师方可获得提名。导师奖的资格,在比赛投稿时间截止后,不得再申请提名。指导老师不可以和参赛作品的设计者联名填写在设计者一栏,否则将视其为参赛者而取消其提名导师奖的资格。

      ※最佳导师奖:在比赛规定的投稿时间内,导师组织参赛的作品数量至少达50份且获得奖项数量排名前6的导师将获得该奖项。

      ※优秀导师奖:在比赛规定的投稿时间内,导师组织参赛的作品数量至少达20份获得该奖项。

      1.所有参赛作品必须是具有作者独立知识产权的、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参加过其他设计竞赛(一稿多投)或为第三方服务设计的产品方案不得参赛。否则,大赛主办单位有权在本次设计大赛任何阶段取消其参赛资格,由此引起的法律纠纷及责任由参赛者本人承担。

      2.参赛作品获奖并取得奖金后,作品的知识产权将归属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