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传统农具则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元素,是中国农业文明发生、发展、进步的重要见证物,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具中饱含着泪水和汗水,更是数代人的情怀。而随时代的变迁、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耕器具已渐行渐远,并逐渐被人们所淡忘。5月8日,记者来到位于梁园区水池铺的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寻找农耕记忆。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来了解一下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农具吧。
犁,是中国传统农耕用具之一,有代表性,是由犁铧、犁壁、犁床、犁托、犁柱、犁尖、犁镜等部件构成;耙,按其材质可大致分为铁耙和木耙,是农耕时松土的一种农具,如开垦菜地、耕后碎土等。
犁田耙地传统习俗多流行于华北、中原一带农村。试犁预示着开春的到来,并为春耕作准备。犁耙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以犁为例,犁由耒(翻土工具)逐渐发展而来。在西周晚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到了两汉时期,牛耕慢慢开始普及。
随着农业的进步,犁、耙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但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受到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影响和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农业工具上的革新,传统的犁、耙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平原地区木犁、木耙几乎绝迹,在偏远山区也只有少量的遗留。
如今,要通过考察来了解犁、耙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和使用方法困难重重,因为了解的人太少,能够研究的实物也很少,在进行当地考验查证进入乡村调查时发现很多人甚至都不认识犁、耙。所以对于犁、耙来说,农民的保护意识并不高。学者专家对其挖掘程度也不大,尤其是进入机械化农业的21世纪,犁、耙已开始慢慢消逝。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而这些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还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这是可以让我们骄傲与铭记的文化。而现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等种种原因,传统的农具或许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现状,但我们仍旧是不希望看到这些传承了千年的珍贵农具消失殆尽,因为它们毕竟代表了传统农耕文化。因此,拯救即将消亡的文化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古老的农耕岁月虽然渐渐逝去,但留下的浓浓乡愁和农耕器具却灿烂了曾经的岁月,美好了许多人的农耕记忆。
水池铺朱沈庄村的任广力是个传统农具收藏家,他创办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远近闻名。或许有人会问,那些看起来既破旧又怪异的东西,收集起来有啥意思呢?然而,在任广力眼里,这些都是他的宝贝,也是一种文化。在一个民房改建的仓库内,堆满了任广力收集来的农具藏品。任广力说这仅仅是他藏品中的一部分,其总量可见一斑。“数以万计的农具藏品,可以说每一件都经过了我的手,每一件都是我从各处淘来,认为有收藏价值的。”任广力表示。
“70后”的任广力出生于豫东乡村。本着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愿望,多年在商海摸爬滚打的他回归乡村,在朱沈庄村承包了50余亩地,建起了一座快乐农庄。他认为,这个农庄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农耕文化博物馆”。
如今,随着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成,成千上万件展品让更多的人漫步其中,如同穿梭时空,感受曾经的岁月。儿时的记忆,虽然很多人会回忆起,但却是有流失不见的感觉。在任广力的心目中,那无法忘却的儿时的点点滴滴,正是那充满了乡愁的美好岁月。
据任广力讲,他一开始喜欢收藏连环画,为了淘到更多的连环画,他经常跑古玩城。寻觅和淘宝的过程中,却遇到不少老物件,他干脆也将这些老物件加入到自己的收藏之中。从以前的火车票、汽车票、毕业证书、土地房屋所有证、煤票、粮票、磁带等老物件中,能清楚看到计划经济时代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收藏老物件的过程中,任广力不断遇到一些曾经的农具。在农村长大的他,对这些物件不但有着偏爱,更觉得是值得保存的记忆,这也成了他收藏农具这一爱好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农田承包之后,很多又进行了流转,大都使用机械化种植,小型农具也逐渐被淘汰。有的人家甚至将家里的农具当废物丢弃。面对这一情况,任广力深感忧虑,时间久了,传统的农具文化会消失,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农耕器具为何物。为此,他开始走上了农具收藏之路。
一件器物,就代表着农耕时代滴着汗水的一个场景;一件器物,就是一个饱含着深情的回忆。任广力充满期望地说:农耕文化博物馆只是他计划中的冰山一角,他还将继续助力推进农耕民俗文化建设,争取更大的空间,把特有的民间记忆集中体现出来,让更多的市民真实地感受到传统的农耕文化。
在任广力眼里,农耕文化是中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人们发明的各类农具亦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和中华文明的内涵,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国家对传统历史背景和文化很看重,尤其是提出了“不能让农耕文化出现断层”。而自己出于怀旧的乡愁所收藏的这些老物件,可以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到曾经的农业生产情况。
任广力说:“农具里面不但有泪水和汗水,还有很多故事。而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很少走进农村,连五谷都分不清,更不知道粮食是怎样种植和收获的。所以,很多孩子不懂得珍惜粮食,错误地认为粮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就希望更多的学生能走进我的博物馆,了解一下爷爷奶奶们曾经挥汗如雨用过的农具,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从而更加珍惜粮食、节约食品,这或许也是我建农耕博物馆的一个目的。”
因为农具占用空间很大,所以如今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显得空间不足,任广力希望可以扩大农耕博物馆的规模,向社会免费开放,让更多的后辈了解农耕文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新时代的农业生产大量使用了现代化机械设备,相信很多商丘人再次见到“上了岁数”的农耕器具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故乡和曾经耕种的土地,回味儿时的生活。
主管:商丘市委宣传部 主办:商丘日报报业集团 法律顾问:河南梁园律师事务所 吴峰 李秀丽 商丘网联系电线号